期刊ING主营:论文代发、论文查重、专著出书,since 2008.
学术期刊 期刊论文 期刊常识 我要投稿

新经济形势下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作    者】 滕跃,周瑜
【出    处】 《华东科技》2022年第08期
【标    签】 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  实践应用  金融 
【来    源】 期刊论文来源互联网,如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提    示】 本站为《华东科技》杂志社正规代理组稿员,诚信可靠;如果您也想把论文投稿《华东科技》,请联系我们!

新经济形势下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滕跃,周瑜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

基金课题:国家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课题编号:202102522002)

摘要:在新经济形势下,如何满足金融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金融专业人才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从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创新

1.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以及我国金融深化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金融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型高校如何摒弃传统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金融理论功底、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金融专业人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

2.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2.1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在新经济形势下,金融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首要条件。然而,目前在应用型高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金融市场的人才需求互相脱节的现象,难以满足新经济形势下市场对金融人才理论知识与应用创新能力兼备的人才要求。[1]

2.2 培养方案尚待优化,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

当前经济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步提升,高校虽然意识到学科课程交叉设置对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尤为重要,但在实际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未能与时俱进,忽视了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金融交叉领域的课程的设置[2],或者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未能顺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与金融高度融合的当下趋势,难以满足金融科技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亟待优化。

此外,目前高校在教授金融专业课程时,多采用理论基础较强的教材,课程教学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对金融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与最新的实用技术的讲授相对缺乏,或浅尝辄止,使得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2.3 重理论、轻实践,校内校外实践效果不佳

目前,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以金融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金融实践项目为辅助,模式较为单一。金融专业教师的教学理论课时较多,而实践课时较少,反映出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缺陷。此外,校内实践项目多为在某一课程上通过软件来进行虚拟交易,未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对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另外,尽管高校与金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但受限于学生实习时长较短,以及实践技能有限,校内校外实践多流于培训讲座等表面形式的教育,学生接触实际业务的机会较少,以致实践效果不甚理想。

2.4 金融专业师资队伍从业经验不足

高校金融专业教师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背景,但从毕业到就业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形式,缺乏金融行业从业经验,因此自身实践教育能力不足。[3]然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尤其在新经济形势下,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作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金融专业教师团队的行业从业经验的缺乏以及实践能力的不足,使得实践教学面临瓶颈。

3.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3.1 科学定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贴合市场用人需求

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明确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培养模式。高校应与金融企业密切沟通,充分了解新形势下金融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邀请金融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制定中,明确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向。[4]此外,高校应根据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科学调整,从而培养出新经济形势下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专业人才。

3.2 优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高校应优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间的衔接性,注重各门课程中金融理论的内在联系。比如,高校围绕《金融学》这一基础理论课程,设置《金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专业课程,凸显应用型特点;辅以《财务管理》《金融企业会计》等拓展选修课程,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并设置《期货交易实盘》《商业银行模拟实验》等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5]

为避免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教材轻时政”等问题,高校应在课堂中引入对金融热点、政策要闻等的宣讲,紧贴前沿热点,注重经典理论与前沿理论相结合,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了解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紧跟金融发展趋势,密切关注金融业发展现状,及时解读最新金融政策,使学生了解金融前沿理论和最新金融政策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对金融政策的敏感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满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此外,高校应整合校内培养资源,积极探索双学位和辅修学位制度等途径,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6]

3.3 注重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高度结合,深化产教融合

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高校应强化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实习的高度融合。

一方面,校内实践教学要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实训,注重实训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训课时安排。以《金融学》课程“货币政策”这一章为例,高校可增加对《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延伸讲解,要求学生通过资料搜集,针对我国不同经济形势下,如何调整货币政策目标、实施政策工具的效果等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撰写实训报告。通过实训,学生既能丰富理论知识体系,拓展知识的运用领域,又能锻炼利用理论知识,针对实际金融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平台,打造多层次实践教育阵地。一是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参与社会调查活动、发表专业学术文章、参与项目课题,充分运用金融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二是积极开展与政府相关部门、金融企业的沟通合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搭建校外实践平台,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深化校政战略合作,推动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体现服务于本地经济、区域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3.4 提升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

金融专业教师的过硬的理论素养和较高的实践教育能力是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核心。因此,丰富金融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是高校实现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高校应大力加强对金融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创建校外挂职锻炼机会及进入企业学习的平台,拓展教师行业视野,丰富其实践经历。高校还应积极拓展教师队伍,将金融专业教师、行业资深专家、企业校友等各种背景的团队有机结合,通过建立讲座沙龙、实训教学等方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4.结语

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对我国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型高校应顺应新经济形势及金融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贴合市场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校内与校外实践高度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育能力,打造“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以培养符合新经济形势下具有扎实金融理论功底以及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斌.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3).

[2]杨源源,廖嘉愔.金融科技时代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21,29(09).

[3]吕芷柔.新经济形势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1(19).

[4]扶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模式创新[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1,42(04).

[5]汤筱娴.地方高校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商业文化,2021(02).

[6]张守芳,孙璐.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2(08).

(作者简介:滕跃,女,1983年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管理。周瑜,女,1987年生,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国家金融)
 
 
本站承诺
期刊ING做为负责任的论文代发服务提供商,会一如既往地诚信经营,任何情况都如实相告,绝不会为了成交而故意隐瞒、歪曲事实,“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涉及道德底线的原则问题,我们会永远坚持下去!!!

1、刊登您学术论文的期刊,一定是正刊,拒绝假刊、增刊、克隆刊、会议论文集,否则全额退款。

2、论文发表之后,一定能够在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数据库检索到您的论文,否则全额退款。(说明:您论文具体收录在哪些数据库,以所选期刊为准)

3、保证客户隐私,不倒卖客户信息,始终如一的服务态度,坚持售后到底。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服务与咨询